有关报告提出,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,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(信息化和工业化)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;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,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,培育新型生产方式,全面提升企业研发、生产、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。《全国矿产资源规划(2016-2020年)》明确提出,要大力推进矿业领域科技创新,加快建设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、自动化矿山,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矿业”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魏臻针对智能化矿山建设提出了建议。他认为,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是矿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应抢抓发展机遇、扬长避短、深化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,加快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进程,推动我国矿山建设向安全、高效、经济、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,提升产业层次、创新能力、质量效益。
智能化矿山方兴未艾
魏臻表示,当前,我国矿山企业在国家推进智能化发展的宏观政策引导下,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创新驱动下,在智能化矿山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
2018年5月1日,国家标准《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》(GB/T34679-2017)正式颁布实施,标志着我国智能化矿山建设已开始真正落地。但魏臻坦言,总体来看,我国仍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、缺乏相关标准的指导与约束、关键技术突破难、研发资金投入不足、生产环节复杂带来的应用接受度低、效益不显著等问题,制约了我国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推进步伐。
“另一方面,目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。尽管前些年国家在瓦斯突出、透水等安全灾害治理上投入了较大资源,有效地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频发,但机电、运输等零星事故仍然多发。如何彻底解决这些安全问题?只有用智能化、少人化技术来取代井下人员数量,是提质增效、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。”魏臻说。
此外,魏臻认为,目前我国的产业迁移趋势明显。2012年,我国的第三产业首次超越第二产业,且比重逐年抬升。同时,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,老龄化比重逐年增加。2019年开年,矿山行业出现的“招人荒”,比以往更令人瞩目,缺人之势将难以逆转。
“这些因素,都是必须推动矿业转向‘智能化、少人化’发展的重要内因。” 魏臻表示。
需要统筹协调顶层设计
魏臻认为,智能化矿山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。
“我建议将智能化矿山建设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。”魏臻建议,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,强化智能化矿山建设的规划部署,建立智能化矿山建设协同推进机制,研究制定促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,加大资金和财税支持力度,可参照既往安全生产基金做法,激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;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,敦促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加快推广应用,为智能化矿山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魏臻表示,矿山企业具有复杂的生产流程,生产工序众多、工艺流程复杂,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技术应用难度非常高,智能化矿山应在大数据服务、实体应用、技术保障上具备安全可信的决策模型,服务于生产经营,从订单到排产,覆盖计划智能生成、自主作业执行、物料流转管控等所有环节,实现全流程再造,属于重资本投入领域。加之矿业市场容量趋于恒定,增长趋势不明显,投入产出比不高,受经济规律驱使,民间资本流入少。
因此,要加大对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、装备研发及应用支持力度。他建议:
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加强自主创新,将智能化矿山重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科技重大计划,鼓励大型企业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,支持有条件、有能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,共建国家地方联合智能化矿山技术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智能化矿山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联盟,通过统一规划,使成员单位各自从事其擅长的专业领域,避免无序开展工作,系统重复建设、兼容性差、获取了海量数据却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和融合分析;
二是政府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政企合作,设立产业投资基金,带动社会资本投入,实行母子基金运作模式,实现基金集群总规模增长;
三是推动设立专项保险,允许一定的容错,为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应用企业解决后顾之忧。
“我认为,可以以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为突破口,强化‘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’的思想,相关部门加强安全监察工作,为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。”魏臻说,建议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,一方面通过安全监察,坚持问题导向,坚持标本兼治的思想,着力抓重点、抓关键、抓薄弱环节,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矿山企业积极转变“增产靠增人”的传统观念,结合自身实际,逐步学习、引进、应用新技术,减少或合并工作环节,积极推进“一岗多责、一职多能”,合理进行人员与岗位及设备的优化配置,为今后由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过渡为远程遥控、智能化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建立示范工程推动技术落地
“我认为可以先行先试,构建应用场景,建立智能化矿山工程示范,推动智能化、少人化技术应用落地。”魏臻表示,可以通过在特定场景优先发展示范工程建设,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。
他举例说,针对矿业物流转运体系这一特定场景,建议政府扶持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、开放试用示范平台,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,促成企业主动应用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新兴技术,促使产业技术升级革新,减员增效提质保安。
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予以实施。”魏臻介绍说。第一阶段目标是单机装备智能化,通过对基础装备的技术提升,实现“装备无人作业”;第二阶段目标是构建多机装备智能化协同,达到“区域无人作业”;最终目标是建成智能煤矿无人化生产管控体系,达到“作业智能少人化”。
“据我估算,预计到2025年前后,在矿山装备智能化取得突破的基础上,通过智能和区域协同联动,可以实现‘智能化、少人化’建设目标,由点到面,使矿山实体企业产业工效显著提高,产业工人减少50%左右。”魏臻表示。
此外,魏臻还建议,促进第三方产业发展,推进技术应用加速。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,矿山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运用维护能力,加上应用平台需要持续地调整、持续地迭代升级提高,建议可通过培训或者采取认证的方式,形成一批有专业技术力量的第三方,连接研发企业和应用企业,推进技术应用加速,提升效率和质量,创造精准供给。
加快人才培养提供内生动力
魏臻表示,目前,我国与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有关的技术人才缺口达到了百万级,且对于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。他建议,合理布局,针对高、中、低不同层次人才,加快引进及培养做理论基础研究、技术应用及一线生产的各类人才,特别是与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有关的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相关专业的人才,为智能化矿山发展提供内核动力。
一是做好专业基础设施建设,为科学引进和培养专业高级人才提供可以共享的硬件平台。建议政府通过自有资金投入、专项资金投向等方式,加快构建可以满足要求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,统筹数据资源,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,为吸引、集聚和培养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人才提供基础能力。
二是积极推动矿业类高职院校与研发公司的合作共建模式,从“智能化、少人化”技术教育及产业化应用操作层面,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,为智能化矿山输送人才,解决建成技术应用平台后怎么去操作的问题。
|